绝句起承转合的技法

  作者:指尖浪漫老师

  如对句双起,对句作结,四张联屏,句句转入等等

  一、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之说,以绝句诗论,一般说来是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

  (一)起句。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最理想的起句要响亮、突兀、高绝,可是于绝句而言,一般情况下难以办到。绝句求其自然即可。起,又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等等

  1、 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2、 如刘庆霖《北疆哨兵》:

  三载哨兵明月陪,壮心已共白云飞。

  他年若许天年老,血洒边关铸界碑。

  起句直接入笔哨兵,可谓下笔擒题。此法最便于初学。

  2、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3、如刘庆霖《黄山挑夫》:

  鬓霜草鞋短衣寒,身在松风云壑间。

  行到峰峦奇险处,四围山影一肩担。

  是由挑夫的外表起笔,较明起更有形象性。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

  4、如刘庆霖《蝶》:

  草丛田野庆春归,每自无言惜晚晖。

  能使行为成艺术,如花飞去又飞回。

  草起句不见蝶,而是由草丛、田野、春归等眼前之景况烘托引出题目“蝶”来。

  4、反起。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5、如刘庆霖《清明喜雨》:

  一冬无雪近春耕,忽听云间霹雳声。

  移椅窗前天色晚,坐观风雨过清明。

  题为“喜雨”,而作者却从冬雪写起,恰能反衬出“喜雨”之题。

  其他还有引起(与陪起相类)、兴起(由眼前物况,引出不大相关的主题)等

  (二)承句

  承,即是承接。承的方式也很多。有总接、明顺、暗接等等。

  无论那种方法,都须依据诗的景路、理路、情路接续下来,使上下文连接严密紧凑。

  无论那种方法,都须依据诗的景路、理路、情路接续下来,使上下文连接严密紧凑。

  承接应注意与题目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不可松泛,力求一气贯注方妙。

  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

  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

  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

  又如刘庆霖《春日杂题》:

  篱园红紫尽如痴,笑脸迎人多不疑。

  唯有刺梅知世故,花开育有护花枝。

  诗咏剌梅花儿之趣,兼有其他寄意。而起句不写剌梅,而是从园中别花“如痴”陪起,承句由此进一步说“多不疑”,上下句关联紧密。

  承句,亦有以转折承接者。

  如前面刘庆霖《清明喜雨》:

  一冬无雪近春耕,忽听云间霹雳声。

  移椅窗前天色晚,坐观风雨过清明。

  首句以无雪反起,次句则以“忽”字领出雨来之状。其次句有徒然竖起之感。此句可谓是兼转兼承。

  再如李涉《登山》:

  终日昏昏睡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次句也是以转为承。以“忽”字作转,复以“强”字作首句“昏昏睡梦”的意承。

  起承二句,一般是一体的,即二句往往可以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

  (三)转句

  绝句的转句一般是第三句,转句在一首绝句中占极重要之地位,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思路上的转换,即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等等。转句是诗的着力点,是为尾句的蓄势。转不仅使诗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情感和主旨,故历代诗人对于转,无不费煞心思,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刘熙载《艺概》云:“妙在衬跌”,正是对转作用的诠释。

  转法之技巧

  1、推进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

  如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于起、承二句正写湖上晴雨,第三句即从“西湖”进一层着笔,转到“西子”的比喻上来,奇而不突,以发对美景的感叹,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如刘庆霖《题张家界天子山》:

  手握金鞭立晚风,一声号令动山容。如今我是石天子,统领湘中百万峰。

  前二句写天子山执鞭(金鞭为水名)令山之态,第三句由“天子”进一步写入,转到“我”上来了,为神采之尾句拉满弓弦。

  这种转法,转句也常使用,最是、更有、偏是等强调性词语。

  2、退让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来说。

  如刘庆霖《佛兰》:

  唯能七遇却难寻,淡淡清香未可禁。果是幽兰真境界,凡心一点即禅心。

  转句“果是”二字是一种假设。既能呼应上文难寻、清香,又能照顾下句,此退一步转法也。

  此种转法往往使用,但使、倘若、谁将、我欲、但期、欲教、纵然、纵教等比较模糊性词语。

  3、反意转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如贾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春意何多。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反转法。

  再如刘庆霖《中秋独饮》:

  桂魄当空窗影微,世人争占月清辉。

  今宵独饮闭门醉,我那份光分给谁?

  前二句写世人皆中秋赏月,三句转写“我”闭门独饮,与前文形成对比,是为反转。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230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