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读后感恩多:听着窗外绵润春雨,梳理湿润思绪,注目着三卷本的《全唐诗》,我整个身心又浸润在感恩之中。

从2007年5月一个花香袭人的清晨开始,到2009年3月一个春雨如酥的黄昏结束,我用了22个月的业余时间,通读了《全唐诗》,与前贤们交流,在诗海中遨游,使我趣味横生,心花怒放,真是一种思想会餐,精神享受;但也常常感到头晕目眩、神疲力衰,特别是双休日,有时一坐就是两天,每当倒身睡觉,就像插队时劳动了一天,在浑身乏困中体会到彻骨的舒服。当《全唐诗》最后一页合上时,我心中诸味杂陈,热泪盈眶,充满身心的是感恩。

我感恩前贤。全唐诗两千多位作家,有的一生勤奋作诗,诗歌生活化,像白居易收诗2848首,杜甫1451首,李白996首,韦应物、王建、刘禹锡、元稹、李商隐、陆龟蒙、贯休、齐己等均500首以上,唐诗巍峨大厦与他们的贡献分不开。也有仅收两三首的,如黄巢收诗3首,五岁时写的《题菊花》,已是不同凡响,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张若虚仅收两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仅此一首诗,使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有的生活诗歌化,李贺只活了27岁,收入243首诗,他追求的是一种凄艳幽奇、诡幻斑斓、缥缈恍惚的诗美,在中唐诗坛上有“开创千古不经见之面目”之誉。在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时期中,诗人辈出,群星灿烂,不仅涌现出许多在诗歌创作上成就卓越、辉煌千古的大诗人,而且诗人普及化,“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正是他们创建了诗歌王国,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诗歌盛世。

我感恩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称为文化或文明。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都淹没在历史长河,但是,中华文明却始终延续,中国现在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且持续存在的文明。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而唐诗又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巍巍丰碑。明代的胡应麟曾大发赞叹:“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读《全唐诗》,从中了解大到唐代社会乃至中国古代社会的自然、科学、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小到人们的习俗、社会风尚、传闻流言、市井百态,真是比教科书更丰富生动,包罗万象。诗人们的举止言谈,时不时浮现眼前,栩栩如生。《全唐诗》可以说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从中甚至可了解到唐人的养生保健状况。位居高位的韩愈,按说生活条件优越,但身体状况一般,诗中多有描写,“祗今年才四十五”,“我今牙豁落者多,所存十余皆兀臲”。官居二品的白居易也有“三十生二毛”,“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唐人到五十岁,都自称老夫了,整体生活、身体状况与我们差距不小。诗人们交情友谊也是令人敬佩的:李杜友情千古佳话,白居易与元稹、皮日休与陆龟蒙,唱和往来的诗篇数百首之多,使人感慨系之。读《全唐诗》,是接受中国文化洗礼和熏陶的最好途径。

我感恩阅读。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福气,是一种造化。头悬梁锥刺股,是读得发奋;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是读得刻苦;“红袖添香夜读书”,是读得潇洒。能无条件地读书,是我的理想。读《全唐诗》的影响,将充实、温馨着我的有生之年,更影响我的家庭后代。我认为读有益书籍,会惠及子孙后代的。我从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遗传基因、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论述中找到理论依据。弗氏剖析人的内在心理结构,认为人在正常的意识下,还存在一种潜意识心理,如同海岛(意识)之下有一大岛根(潜意识)。荣格发展为个人的潜意识有赖于更深的层次——集体无意识,犹如岛根之下还有一大片海床,并提出在人的头脑中存在“遗传原型观念的潜在物”这样一个假设。这种古老的遗传物不仅表现在外部,同时也表现在内部世界,它“来自精神最深层”、是一种“最主观的幽深处的超时间存在”。由此,我认为阅历和阅读都可能遗传,虽不是基因遗传,很可能是场能转换,是人的气质影响和潜意识开发。阅读不仅仅与前贤的精神融合,还能调动“才能天赋”,唤醒“记忆痕迹”,开启子孙后代“智慧之门”。

本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诗情画意 [ http://www.gushici5.com/blog/ ]
需保留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ushici5.com/blog/202207/553.html